從上世紀70年代進入行業,劉國南已從藝40年。
梅州市錦芳工藝有限公司產品展示。
公司已獲得200余項國家產品技術專利。
走進繁華的畬江鎮,大小不一的圣誕樹、憨態可掬的小熊、藤制的白天鵝、貓頭鷹等手工藝品,多種多樣的創意形象讓人眼前一亮。
臨街的商鋪人來人往,不少店主邊做生意邊編織工藝品。擁擠的街道旁,梅州市錦芳工藝有限公司映入眼簾。誰能想到,這家看似不起眼的公司,每年出產數以萬計的工藝品漂洋過海,走進歐美的復活節、圣誕節,烘托著節日的氣氛。
從上世紀70年代一條簡單的藤條,到集電動、電聲、光源于一體的新材料;從質樸無華的竹籃到憨態可掬的小熊,這背后是一群工匠30年的鉆研和思考。
傳承
從藤編到現代工藝品
帶翅膀的天使、逼真的恐龍、藤制的貓頭鷹,每一件都精美考究。每逢圣誕節,這些工藝品都會漂洋過海,被用來裝點節日的氣氛,成為各國兒童的節日禮物。
這是畬江的工藝編織品。誰能想到,這洋氣、精致的工藝品,始于一條藤條。
上世紀70年代,梅縣松口、大埔茶陽開創了廣東省編織工藝品的先河。梅縣、大埔、興寧、五華等地相繼興辦起編織工藝廠。松口的工匠將手工編織的技藝帶到畬江鎮,從此落地生根。梅州市錦芳工藝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劉國南,正是70年代“洗腳上田”、學習藤編手藝的小學徒之一。
小家庭作坊,代表了當時手工編織行業最廣泛的生產生態。1982年成立的錦芳工藝有限公司,是最典型的一個寫照。成立之初,僅有劉國南兄弟兩人。
30多年過去,如今的畬江已是廣東省工藝編織專業鎮。當初的小學徒變成總經理,當年的小作坊變成年產值近千萬美元的企業。
早春3月,錦芳公司已經備足馬力開工,訂單是在去年秋季廣交會和今年春季廣交會接到的!懊磕甑5月到8月是最忙的時候,今年的忙碌來得更早一點!
“對產品有感情的人才能把活干好”是劉國南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劉國南認為,無論行情怎么變化,立足根本、緊跟市場、堅持創新才不會被淘汰。
小小工藝品,內有大文章。從最初的藤條制品到集電動、電聲、光源于一體的各式造型的裝飾工藝品,這背后是一群工匠30年的鉆研和創新。
在倉庫里,擺放著一堆工藝品,劉國南說,這些是被市場淘汰的“次品”。從這堆“次品”中挑出80年代的竹編籃子和現代的籃子,劉國南告訴記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外觀設計更加精致、潮流,材料越來越環保!
在生產車間里,很多師傅正在工作臺前聚精會神地工作,沖壓、塑模、焊接、打磨。一名師傅說,現在的分工比較明確,不再是從原材料包干到底,輕松了很多!爱斎灰灿械牟牧弦蟊容^高,需要重復打磨!
在加工車間,工作人員對“骨架”進行裝飾,有工人嫻熟地用手中的畫筆為已經成型的工藝品模型上色,一件憨態可掬的小熊逐漸成型,彩繪后的工藝品色彩細膩鮮明,造型生動飽滿,一件件創意十足的作品躍然眼前。
在沿襲傳統手工藝的同時,錦芳公司在生產方式上,不斷探索新路子。原先主要靠手工加工,現在由純手工轉為半機械化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原先只為他人“做嫁衣裳”,代加工編織工藝產品,到創立自主品牌,錦芳在設計方面更加注重創意,吸引了如沃爾瑪、美國CAF等企業上門洽談。
“無論是從原產地、原材料的選擇,還是加工、制作等環節,都追求精益求精,這一切都得益于工匠的一手制作!眲细嬖V記者,由于出口歐美,環保標準都比較高,因此膠、漆類、粘貼劑各種輔助原料需要認真采購、適量使用。
墻上掛著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標志,似乎在響應著劉國南的話:“從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一環節都嚴格審檢,確保產品質量達到國家標準!
事實上,劉國南早在4年前已“退居二線”,將管理權力全盤交給下一代——6名海歸的“80后”。劉國南的兒子劉樂成為錦芳的“掌門人”,更加注重設計創新。
對此,劉國南笑道,一些新的造型創意,基本都是年輕人設計出來的,我們哪里知道復活節要用小鹿、兔子那么多講究。
錦芳工藝是畬江編織工藝品的一個縮影。如今的畬江鎮是梅州市重要的編織工藝品生產出口基地,全鎮有2萬余人從事工藝編織行業,占全鎮八成的就業勞動力,共有工藝品編織企業30余家,編織工藝品遠銷歐美、巴西等國家。在歐洲禮品市場中,只要一提中國進口工藝品必有人談及畬江。
一年設計過萬種樣本
創新
“只有專注這個行業才能做精,才能做到行業的最頂層去!痹谝粋領域數十年的“堅守”,加上持續不斷的“創新”,成就了錦芳今天的地位。
在大眾認知中,編織工藝品這一典型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似乎已沒有太多的高技術創新與利潤空間。然而錦芳卻告訴你,只要肯鉆研,有創意,再傳統的行業,再古老的工藝環節,創新也是沒有止境的。
走進錦芳公司的辦公室,十幾名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有的在瀏覽網頁,采購原材料;有的在關注國外市場動態,跟蹤價格浮動;有的在網絡上聯系業務、訂單簽單;有的在設計產品樣式、不斷修改完善……
1982年的廣州秋交會上,錦芳工藝拿下第一桶金——7000元人民幣。然而,接下來連續幾年,訂單始終停滯不前。為此,錦芳在設計上進行突破,不再單純生產竹編、藤編的傳統工藝品,而是融入西方元素,終于在訂單上取得重大突破。
嘗到了工藝革新的甜頭,在產品設計上,錦芳更加努力打破了行業思維定勢,將部分中國元素與西方節日狂歡元素相結合,融入白描、燙烙、壓模等傳統民間手工藝設計元素,從生產純手工編織的籃、籮等傳統實用工藝品,到集電動、電聲、光源于一體的各式造型的裝飾工藝品,種類達十幾萬種。
“我覺得,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币幻に噹煾嬖V記者,工藝精巧是畬江工藝品暢銷歐美的一大“法寶”。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讓工人在編織過程中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讓產品更為生動形象。
同時,企業還會根據國外節日制作相關的產品。在感恩節時,歐美人喜歡在家中擺放小動物飾品,就會推出小鹿、小兔等小動物編織品。復活節時,則推出用草藤、絲綢等材料編織的鳥巢。
“我們經常派樣品設計師到世界各國參觀同行展覽會,學習并引進國外設計思維!眲险f,公司的設計創作人員在認真搜集和整理國外市場需求信息的基礎上,針對市場需求,幫助客戶開發出適應不同國家、不同市場的產品。
“工匠精神就是不斷創新,公司每年設計的樣本超過一萬件,淘汰率達一半以上!眲细嬖V記者,工藝品是一種技術更新快、變化多、周期短的行業,設計速度稍遲一步,就可能導致產銷脫節。因此,市場是最好的裁判,要讓創意跑在前面!拔覀儸F在培養的年輕工藝師,關鍵是要會設計、有創新精神!
在材料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客戶重視環保,畬江工藝品企業出口的編織品用草藤、竹子、木頭、絲綢等編織而成,美觀而環保。錦芳將傳統的藤條等材質發展到農產品和混合木、布、線(聲、光)結合。如膠水、粘貼劑等各種輔助原料,都需要精益求精,測試鉛、鉻等含量,為此多數采用本土材料。
30年來,錦芳不斷進行技術革新,申請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獲得國家產品技術專利200余項,獲評“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出口名牌”、“梅州市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梅州市先進民營企業”、“梅州市知識產權保護重點企業”等等的殊榮。
在國際經濟形勢疲軟的大背景下,錦芳的產品因設計創新,融入了現代多彩的流行色,廣受歐美客商青睞。匠人們的潛心鉆研、精益求精,加之產品獨特、精致的特點,讓合作伙伴遍及美國、歐洲多個國家。
以錦芳為代表,這是畬江編織工藝品轉型升級的一大亮點。近幾年,在歐美整體經濟下行的不利形勢下,畬江工藝品編織產業年均總產值仍達到了2.3億元,實現年均稅收2000多萬元。其中2011年,以畬江編織工藝品為代表的梅州工藝品還位列廣東省裝飾品出口產值第三。
■對話
梅州市錦芳工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國南:
市場是最好的裁判
從上世紀70年代進入工藝品行業,到成為畬江鎮編織工藝品龍頭企業的“掌門人”,劉國南見證了畬江工藝品的轉型升級之路。在市場化的大潮中,劉國南形成了自我對工匠精神的認知,緊跟市場、開拓創新。
南方日報:畬江鎮的手工藝企業多、競爭也比較大,錦芳是怎樣脫穎而出的?
劉國南:上世紀80年代,在廣交會上,我們連續好幾年都沒有大訂單,因為那時候只懂得賣傳統的竹編、藤編,不懂得西方市場的需求。
后來,我們產品越來越多,訂單也逐漸增加。雖然每年都過圣誕節,但產品不能千篇一律,否則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因此,創新是很關鍵的。
我認為工匠精神是創新精神,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不斷探索和開發的精神,無論在任何行業,好產品都是緊跟時代和市場的潮流。比如畬江的手工藝原來是從松口鎮傳過來的,當時松口的藤制品發展得很好,后來沒跟上市場,逐漸沒落,讓人遺憾。
南方日報:你認為工匠精神的價值是創新,那錦芳平時如何參與創新?
劉國南:市場就是最好的裁判,F在很多無牌的產品已經倒下了,個性化的新產品引領潮流,顯然是符合市場的發展需求。早在1999年,我們就在互聯網上建立了網頁,利用互聯網方便、快捷的信息,拓寬外貿市場,了解市場需求。
第一,是在材料上尋找物美價廉、環保的原材料,從最初的藤到現在的麻、葡萄藤、鐵等金屬、輔料的混合使用,需要不斷探索。
第二,是在設計上創新,創作出個性突出的產品。為了準確把握海外市場需求,在原有本土設計師的基礎上,我們還聘請了國外設計師,專門設計生產引領國外消費潮流的工藝產品,不斷提高產品創新能力,提升國際競爭能力。
■記者手記
“工匠精神”需要一片沃土
30多年來,錦芳公司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到今天,從小學徒到公司總經理,劉國南牢牢地把握住市場的潮流,工匠精神貫穿其發展始末。
然而,把工藝當做藝術來對待,在賦予產品更多的精致元素、提升品質的同時,錦芳也在遭遇著最常見的山寨。
在這個所謂“商人精神”“山寨文化”橫行的年代,研發專利受到侵犯,該不該維權?如果是熟人模仿又該如何?大多數人選擇睜一眼、閉一眼。
不少企業過度追求“賺快錢”,喜歡“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短期利益,似乎成為一種常態。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編織工藝品這個小領域,在互聯網領域和傳統制造業領域更為盛行。
山寨風氣導致企業缺乏鉆研生產工藝的耐心,自然失去自主創新研發能力,核心競爭力自然無從談起。低端、低效一段時間以來成了“中國制造”的標簽,代工、模仿、貼牌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國制造”的形象。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一套制度。從國際經驗而言,凡是具有較強工匠精神的地方,一般會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讓違規者受到嚴懲、讓創新者獲利。
在熱議“工匠精神”時,似乎人人言必稱德國、瑞士、日本等,鮮有人注意身邊。其實,“工匠精神”并非舶來品,“庖丁解!薄棒敯嗑瘛钡鹊涔识甲阋哉f明中國人一直都流淌著“工匠精神”的血液。
只是,“工匠精神”,需要一片沃土。